趁热吃饭最伤肠胃

:鲜淘网 2024-02-07 00:00:00

2012/2/7 12:20

“趁热吃”一向是中国人待客的一句客套话,不过,这种礼节似乎应该改改了。近日,据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吃得过冷过热都会有损肠道和身体机能,平时多吃和体温相近的食物,可以延缓肠胃老化,助人延年益寿。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以及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这是因为,亚洲人体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人们御寒保持体温。相比之下,欧美等地的人体格更壮,平时吃得食物本身热量更高,因此对食物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冷食较多。“当然,中国人爱吃热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食物的美味需要温度来‘激发’,而中国人的味觉和嗅觉早已适应了这种被温度激发出的香味,所以热食成为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饮食习惯。”边疆说。

尽管如此,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和食道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的食道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左右,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 90℃,很容易烫伤食道壁。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地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肿瘤。

中医也不主张饮食过热。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说:“在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过程适宜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进行。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胃肠道血管扩张,对肠胃产生刺激。”

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其实,这个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口,就是最适宜的。”姜良铎说。同样,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还会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过50℃。如果实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会损伤食道,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

鲜友都在看

早餐食物怎样选择最健康
早餐食物怎样选择最健康
2024-04-03 00:00:00
蔬菜瓜果:要甜口还是要营养
蔬菜瓜果:要甜口还是要营养
2024-04-03 00:00:00
春季多吃豆芽可帮你消火
春季多吃豆芽可帮你消火
2024-04-03 00:00:00
西红柿的7个神奇妙用
西红柿的7个神奇妙用
2024-04-03 00:00:00
虾仁营忌与水果同吃
虾仁营忌与水果同吃
2024-04-03 00:00:00
常闻芝麻香血流更通畅
常闻芝麻香血流更通畅
2024-04-03 00:00:00
橘子皮的小妙用
橘子皮的小妙用
2024-04-03 00:00:00
如何去除苹果打蜡保鲜
如何去除苹果打蜡保鲜
2024-04-03 00:00:00

水果笑报 TOP10

妹子,你买我的吧,我的比较硬哈美女啊,不要捏了,再怎么捏也硬不起来五行缺水和火,那就来个火龙果吧黄瓜是属于蔬菜还是水果,还是日用品我真的没做对不起你的事,该怎么解释好呢我懂我懂你先把字签了,你是真懂吗超市大妈又调皮了,这下水果被玩坏了香蕉营养价值丰富,却被恶搞成邪恶的香蕉人有人吃火龙果,挑了一下午的籽苹果生病了,以为划一刀就是真苹果了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