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七里海河蟹产于天津市宁河县,是宁河县特产,因生长在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水域而得名。七里海是中国濒海典型的古泻湖湿地,水质洁净,富含微量元素,使得七里海河蟹品质非常优良。七里海河蟹早在清朝时就是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深受天津百姓喜爱,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形态特征
七里海河蟹头部和胸部成一体,体长约5.4cm、宽6 cm左右,体背有圆方形的背甲,是比较坚硬的甲壳,呈墨绿色;腹部灰白色,较扁平,分七节,其形状雌蟹呈圆形,雄蟹呈凸起的三角形,所以雌雄蟹又俗称为“圆脐”和“杈脐”或“尖脐”;在额部的两侧,有一对有柄的复眼,其眼柄分两节,一长一短,使眼柄有时直立起来,有时可横卧在眼窝里;口器在口框下的正中部分,由6对肢体组成,按层次叠起排成6道屏门,食物需经过此6道门才可进入食道;河蟹共有5对足,第一对为螯足,雄性的较雌性的强大,均在掌节上着生绒毛,雄性螯足上的绒毛较雌性的稠密,两个指节露在绒毛之外,这对螯足好像钳子,既可以取食,又可以抗敌。第二至第五对腹肢,侧扁而长,用来行走,又称步足,具有自切和复生的功能。雌性蟹的腹肢共有4对,附着在腹部第二至第五节上;雄性蟹只有两对腹肢,着生在腹部第一二节上。将蟹腹部刨开可见生殖孔,雌性蟹的有一对开口在腹甲第三节上;雄性蟹的呈锥形囊状突起,位于腹甲第五节上。
2生活习性
七里海河蟹喜欢寄居在沟渠泥岸的洞穴里,穴道呈管状,与地平面成10°左右的倾角,深处有积水,洞穴长20~80 cm、直径2~15 cm,用来寄宿隐藏。河蟹食性繁杂,喜食鱼、虾、螺、蚌和谷物等,尤其喜食幼小鱼、虾、螺等,当找到食物后,先用螯足夹住食物送到嘴边,再用第二对步足的尖捧住食物,递送到第三对足,再送到大颚,大颚把食物切断或磨碎送进口中。河蟹用鳃呼吸,鳃在头胸部下面的左右两边,吸入的水多数通过螯足的基部进入鳃腔,再从口器附近流出。河蟹离开水面后,空气通过鳃腔和水分混在一起,经过呼吸喷出,形成许多泡沫。河蟹在每年的中秋节,即农历“七上八下”是其繁殖季节,成熟的雌蟹在交配产卵之前,还要蜕壳一次,才能跟雄蟹交配,交配后的雌蟹甲壳逐渐变硬,随之准备产卵,每年的12月~翌年的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旺季,一般雌蟹在交配后水温9~12℃经过7~16 h即可产卵,一只体重100~200 g的雌蟹,一次可产卵20~90万粒,在温度适宜时,卵经过五期蚤状幼体及一期大眼幼体即可成为幼蟹,时间约1~2个月。
3历史传说
七里海地处荒郊僻野,河蟹这种普普通通的土特产品又是怎样被送进宫里的呢?相传,是清朝一位皇亲带进宫的。说有位皇亲来七里海,陪同的地方官员用紫蟹招待,皇亲品尝后赞不绝口,临行前特意带一篓河蟹献给皇上。皇上品此美味,龙颜大悦,于是下令每年要七里海河蟹进贡。从此,七里海河蟹名震一时。那么,这位皇亲远隔数百里为何来七里海呢?作者细看《畿辅通志》,终于找到了佐证。书中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派怡贤亲王检查水利来到七里海,见水道又浅又狭,于次年派专员负责开挖宁车沽河,由淮渔淀(今七里海畔的淮淀村)起至北塘口,长四十里。由此看来,群众所说的那位皇亲,大概就是奉旨前来检查水利的怡贤亲王。这位亲王回京带些河蟹献给皇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4地理标志产品
简介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12月22日起对七里海河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天津市宁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宁河县“七里海河蟹”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宁河政函[2006]2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大北镇、七里海镇、北淮淀乡、表口乡、造甲城镇、潘庄镇、宁河镇、廉庄乡、苗庄镇、丰台镇、岳龙镇、板桥镇、东棘坨镇等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